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也带来了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然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效果并不尽人意。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数量141178万人,较10年前增长率有所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到2022年左右,中国65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4%,社会快速老龄化所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将在20年后凸显。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面对“二孩“、”三胎“政策,响应的年轻人却很少:“一个孩子都养不起,更别说二胎、三胎了!”
首先就是教育经费问题。虽说是有九年义务教育,但学生似乎在教育上的花费比之前还要多。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报各种补习班。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像是一个无底洞,学习的压力变得很大,久而久之,学生和家长都会很累,学生可能会越来越不爱学习,家长的钱包越来越空。
其次是女性就业歧视问题。“三胎”政策放开后,学界与社会各界对女性就业问题的担忧和考虑。女职工生育期间致使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因此在招聘时出现一些歧视性字眼,比如“男性优先”、“生育与否”、“准备要几个孩子”等。甚至已婚已育女性优势也不再,凡是婚育年龄的女性,用人单位都会考虑其存在生育两个或者三个孩子的可能性,女性就业门槛被抬高,职业发展空间被二次甚至三次压缩。
此外还有带孩子问题。随着孩子的增多,家长为了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资源,只有拼命赚钱,无暇顾及孩子成长。孩子谁去带又是一个问题,隔辈人年纪较大,对孩子娇生惯养,又不能跟上当今的教育形势,对孩子的成长缺乏帮助。
为鼓励“三胎”政策,各类保障制度将全方位落地,从而努力满足群众多元化生育需求,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01
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引导,通过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以市地级行政区为单位制定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工作机制,推进托育服务健康发展。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依法逐步实行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智慧托育等新业态,培育托育服务、乳粉奶业、动画设计和制作等行业民族品牌。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各级政府推动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居住社区婴幼儿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制定家庭托育点管理办法。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02
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加强托育服务供给
当前,许多年轻家长工作繁忙,有较强托育服务需求,但现有供给难以跟上。把托育服务作为重点来抓,扩大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社区托育服务设施的建设。支持多元供给,鼓励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规范家庭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要调动国企、社会、资本等各类主体积极投入托育行业。大力发展公办园,完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机制,积极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落实政府投入为主、家庭合理分担、其他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入园的资助力度。教育部对课后服务专门作出了部署:每个义务教育学校结合自己办学特色、条件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确保今年秋季开学以后,实现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要保证课后服务的结束时间与家长的下班时间相衔接,推出“5+2”模式,每周5个工作日开展,每天都要开展不少于2小时;各学校要结合办学特色,努力设置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项目;通过财政补助,实行服务性收费或者代收费的办法,保障课后服务经费。
03
保障女性基本权益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需要两性平等地参与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当代职场女性所追求的就不仅是物质收获,而更是个人能力和价值的实现,从而丰富人生阅历,提高生命质量。提高女性经济地位将促进经济和社会各方面可持续发展。保障产假、育儿假等权益,生育津贴的发放更关系到家庭的切身利益。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已经明确写入了“保障妇女平等享有经济权益,消除就业性别歧视,依法享有产假和生育津贴,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内容。此外,产假延长、探索育儿假迫在眉睫。生育“三孩”就意味着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照料孩子,近几年,各地也普遍修改了本地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将产假的计算方式调整为“国家规定假期98天+生育奖励假”。不少地方开始探索育儿假、陪产假等政策,育儿假问题也被写进了国家层面政策中。
04
保障生育医疗条件,
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
生育政策放开,会伴随产科床位需求增加、高龄产妇增多等问题。根据国家卫健委此前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近年来儿科、产科等薄弱专业的力量明显增强。数据显示,2019年每千名儿童医院的床位数2.2张,比2015年增加0.17张。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产科床位使用率从2016年的98.2%下降至2018年的83.7%,产科床位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通过重点支持,薄弱专业医师队伍建设取得一些成效,比如儿科专业医师2019年已达到23.4万人。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救治能力及儿科建设,夯实县乡村三级基层网络,加快补齐生育相关公共服务短板。加强儿童保健门诊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近视、营养不均衡、龋齿等风险因素和疾病的筛查、诊断、干预。做好儿童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综合防治出生缺陷,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出生缺陷防控咨询,强化婚前保健,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加强产前筛查和诊断,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多学科协作。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范围,促进早筛早诊早治。做好出生缺陷患儿基本医疗和康复救助工作。
05
加强综合监管,
严格审核培训资质
目前社会上儿童教育培训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聘请教师资质不明,高额补课费让很多家庭不堪重负。需严格审核各培训机构的教育资质,确保教学目标符合当今孩子健康发展。各类机构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对婴幼儿安全和健康负主体责任。地方政府要承担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登记备案制度、信息公示制度、评估制度,加强动态管理,建立机构关停等特殊情况应急处置机制。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降低家庭教育开支。
06
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抱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太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有所成就,“孟母三迁”的思想普遍存在。一方面方便孩子上下学,减少通勤时间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区域多学生老师,人群素质较高,环境氛围好。这也引发了“学区房”高热不下。为此,需整合地区教育条件、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师资力量,一个学区房对应多所学校,进行摇号分配。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供给,防止以学区房名义炒作房价。
责任编辑:张雨薇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尊重原创,转载请后台联系。